清華教授重情商:我們到底要教育孩子們什么?
對于中國教育,一直有很多批評聲。大家有很多抱怨,不同的人會從不同的角度會發出批評的聲音。有的說望子(女)成龍(鳳)的風氣,是造成我們教育出現問題的一個很大的原因,有些家長覺得自己這一輩子不行了,就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下一代的身上。他們傾其所有,把全部資源和精力都用在下一代上,對其子女造成了巨大的壓力;有的說學生的課業負擔太重,要減負;有的說我們的教育太重知識,不重能力培養;還有人說我們的教育教學方法落后,現在是互聯網+時代,要通過各種先進的手段來進行教育;最后,大家的批評可能都集中在一個共同點——應試教育是我們教育的大問題。
大學到底要學什么,或者說教育到底要教什么?我是清華大學的教授,是教育工作者,我也是《知識分子》的主編,但今天我還有一個非常特殊的身份——家長。我有兩個孩子,一個孩子今年考大學,另一個已經從普林斯頓大學畢業。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孩子們的成長過程,也是我對教育的認識深化過程。
幾年前,我和我的兒子第一次參加普林斯頓大學開學典禮。在校長Shirley Tighman演講后,有不少來自中國的家長將她圍住問,“普林斯頓將如何保證孩子們在讀完大學之后有好的出路,進入一流的法學院、商學院和醫學院 (即要保障以后能賺錢)?”Tighman說,你們不應該在孩子剛進學校門就想著出去的事。找什么工作不是目的,做有趣的事,過有意義的生活才是。
“進入普林斯頓,無疑是人生的一個里程碑。這可能是你們孩子的人生中最歡快最浪漫的時光。四年的學習生活中,你有最優秀的同學,最棒的老師,一流的課程;你有豐富的課外活動,還有這么美的環境。你要思考的問題不是四年以后你去投行,還是去律所,而是你今天怎么利用普林斯頓給你提供的資源,去發展、發掘自己,去知道自己最感興趣的是什么,最擅長的是什么,如何才能在將來做出最有意義的貢獻。”她還說,你要是確切知道自己要做什么,普林斯頓對你也許不是最好的選擇。
的確,大學教育的目的是什么?大學到底教什么?首先,大學會幫助你發掘你的興趣,點燃你對某些學科、某一領域的激情;第二,大學的生活會幫助你了解自己的個性,了解什么是你的長項,什么是短板;第三,是發展技能,尤其發展你的潛能,有些能力連你自己都不了解,好的大學要能夠發掘學生的潛能;最后,就是把握機會,關注新興學科,好大學能夠幫助學生找到他(她)自己最感興趣的,并且自身有發展前途的領域。
我想跟大家分享的第二個觀點是:大學教育要幫助學生“發現自我”。Tighman校長曾經講過一個很有趣的故事:普林斯頓曾經有一位學生,叫詹姆斯·麥迪遜,后來當了美國第四任總統。他在普林斯頓的學習期間,學了拉丁文、希臘文、哲學、自然科學、地理學、數學和修辭學,成為了一個辯論和寫作方面特別強的好學生,他畢業了以后,卻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。他跟校長申請留下來再讀一年,于是他又學了一年希伯來語和政治哲學。這可能是美國最早的研究生了。可是學完以后,他還是不知道要做什么,于是他就出去旅行,還曾住在父母家里。最終,他發現他的激情就在于參與愛國行動,發揮他寫作和辯論方面的才能,成為一個領導者,致力于建立一個自由獨立的國家。后來他真的成為了整個美國的領導者。這就是一個學生通過在大學的學習,最終發現自我的故事。
剛才我講的是大學教育,現在我講一下中學教育,還是以一位家長的身份。我的兒子在小學的時候,學習成績還不錯,但是非常調皮搗蛋。我經常被老師叫去“訓話”,要我好好管教我的小孩。他也被一些重點中學,“天才班”錄取了,但考慮他也許更需要“管教”,就讓想他去讀一個在華盛頓地區的私立學校,叫做Landon School。這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學校。我們去拜訪時,問他們的教育理念是什么,這所中學教什么。
負責人回答說,無非就是三點:第一點大家都知道,是學習知識,學習技能;第二點是他們非常重視道德教育,這個也可以理解;第三點是一個字,叫etiquette,指的是修養,教養,包括禮貌地合適地待人接物、羞恥感、正義感、誠懇,尊重他人。我問他們道德教育和etiquette怎么來培養,他說我們這個學校非常非常重視體育,我們每一個學生每天都必須參加體育活動,是team sports。每一門老師除了教一門課之外,都必須是一個運動隊的教練。
為什么這么重視體育?多年后,我與中國著名高校的領導談話時,得到更深刻的理解——體育不等于鍛煉身體,大家都理解錯了,體育中有體育精神。我們現在的校長和領導,很多都知道怎么去抓智力、也有一些知道如何抓德育,但卻不知道體育是什么。體育是無法在課堂上教授的,必須要身體力行,參與其中才能有體驗。體育精神的內涵非常豐富,特別表現在團隊精神,永不氣餒、頑強拼搏;平時要守紀律,比賽時按規則玩;fair play 很重要——公平競爭;輸要輸得有風度;最后,team sports 要靠團結協作,不能個人英雄主義。通過體育運動,很多深刻的道德原則自然就有體驗了,修養也會慢慢培養出來。
如何與孩子們一起迎接未來?
最后一點,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如何面對未來。我們現在處于一個飛速發展的時期,存在著很多的挑戰。首當其沖的就是互聯網。互聯網的發展推動著一個全球化的過程,使得大家的溝通變得非常迅速,比如現在我們和美國的溝通在幾秒鐘內就可以完成。人才、資本、技術、信息快速流動,人際聯絡日益緊密。這就要求我們的人才要有全球性的視野,有國際性的競爭力。我們今后培養的人才,不再僅僅只為中國服務,要變得全球化和國際化,也要在全球范圍中競爭。我們的教育,一定要國際化,要有國際標準。
第二,我們的社會也面臨著深刻的轉型,有著眾多巨大的挑戰:環境污染,比如嚴重肆虐的霧霾,還有資源約束,貧富差距,公共衛生以及安全威脅。這一切的一切,改變了我們的經濟模式,也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模式,甚至改變了社會結構。面對這樣一個快速變化的過程,新的領域層出不窮,我們的人才需求亦隨之改變,人才的成長方式也與過去不同,這是我們另外一個挑戰。
第三大挑戰,就是中國的崛起。中國已經變成世界第二經濟大國,正在走向世界強國。經濟改革的深化、以創新為驅動的發展、經濟方式的轉變,對我們的人才培養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。這使得未來我們更需要的是領軍型的人才,需要有新的知識結構、新的能力和價值觀,要能夠解決中國特有的問題。
最后,科學技術革命也對我們的教育,對人才培養產生了深刻的挑戰。首先,先進的教育技術不斷涌現,沖擊了現在已有的教學方式。其次,創新創業已經變成了全民口號。在這樣的趨勢下,我們需要的是頂尖的科技人才,需要有創新精神和企業家精神,要能適應快速變化的迅速成長型人才。而這樣的人才需求,一般現有的教學方式能夠適應嗎?這對家長、學生和老師,都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戰。
(本文節選自《知識分子》主編、清華大學魯白教授的演講)
推薦閱讀
-
教育部辦公廳關于成立全國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詢委員會的通知
2023-11-17 11:13:54?1139 次
-
13歲孩子的內心世界,我來教你讀懂
2020-03-24 09:55:54?2688 次
-
寒冰消融 勝利正來
2020-03-16 16:51:24?2846 次
-
人工智能時代:教師的角色轉變與責任擔當
2020-03-09 12:03:58?2447 次
